第02:综合新闻
上一版3   4下一版  
 
标题导航
2025年08月15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  下一期
3 上一篇   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十三支干渠2.5公里变身滨水空间

  本报讯(记者 隋馨睿)近日完工的十三支干渠疏挖治理工程,在本次强降雨过程中充分发挥防洪排涝功能,交出了一份“平安答卷”,这条贯穿高丽营镇与后沙峪镇的“黄金水道”筑牢了防洪堤坝。其中,2.5公里打造成了生态景观带,成为市民亲水休闲的好去处。

  防洪标准升级

  提升30%行洪能力

  “以前下大雨,渠水漫到路边是常事,现在看这水势稳稳当当的。”后沙峪镇居民王闫感叹道。施工前的十三支干渠,因多年淤积导致过水断面萎缩,防洪标准不足10年一遇。

  如今,经过全线7公里清淤扩槽、边坡护砌和雨水口增设等治理措施,渠道如同注入了“强心剂”——过水断面拓宽近三分之一,行洪能力提升30%,防洪标准跃升至20年一遇,有效打通了区域行洪“动脉”,消除区域内涝风险。

  生态效率兼顾

  砌块打造“会呼吸”的护岸

  在十三支干渠沿岸,新建的生态护岸格外醒目。“这种生态连锁砌块是‘抗冲刷能手’。”项目负责人李洋蹲下身展示砌块结构,“每块重100公斤,连锁拼接形成柔性整体,哪怕水流再急也冲不垮。”数据显示,此次治理让水流在区域内的滞留时间缩短40%,成功化解了周边区域排水难题,为周边多个镇村筑起安全防线,后期也将为京密高速路提供通畅的排水保障。

  沿着渠岸行走,绿色草叶从灰色砌块的孔隙中探出头来,与两岸乔木相映成趣。这种“混凝土+植被”的组合,正是生态连锁砌块的独特魅力。砌块间的缝隙形成天然排水通道,加速坡面积水排出,而预留的空洞中播撒的草籽已冒出新芽,既防止水土流失,又让护岸有了“呼吸感”。

  2.5公里生态滨水空间

  慢行系统串起民生幸福

  十三支干渠毗邻多个社区,为激活河岸生态环境,工程在治理河道的同时,同步打造了2.5公里生态景观带。工程通过修复沥青路面方便非机动车通行,在火寺路至天北路段的植被间铺设塑胶步道,贯通滨水慢行网络,同时还增设了太阳能路灯、休闲座椅、垃圾分类箱等设施,有效提升了周边市民生活品质。“火寺路段以前杂草丛生,现在成了我们的‘后花园’,晚饭后我时常来这里散步。”居民王峰说。

  十三支干渠的蜕变,不仅是顺义区完善防洪排涝体系的缩影,更诠释了“安全与生态并重”的治理智慧。当每条河道都成为守护城市的“生命线”与滋养民生的“幸福线”,宜居顺义的画卷正徐徐展开。

3 上一篇   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   第01版:一版要闻
   第02版:综合新闻
   第03版:特别关注
   第04版:公益广告
让歪风邪气没有市场
六届区委第八轮巡察暨殡葬领域专项巡察完成反馈
十三支干渠2.5公里变身滨水空间
顺义区电动自行车专项整治进行中
顺义16个小区将启用智能水表
顺义首家小米全品类融合店开业
青年捐书 邻里共读
顺义好风气
顺义时讯综合新闻02十三支干渠2.5公里变身滨水空间 2025-08-15 2 2025年08月15日 星期五